在原始思维集体表象的神秘的复合中,本能、习惯和激情的因素不让真正的逻辑思维获得任何优势。
布留尔,2009年:《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在远古初民的集体无意识中一触及某个数字,他们即刻会想到其他很多神秘意象性关联和意义。
由于先民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原初的数的观念往往与各种具体的意象杂糅在一起,甚至赋予数以种种神秘的特性,这是布留尔所谓原始思维的互渗律留在数观念上的烙印,远古先民的数思维,就像文明时代儿童最初识数时那样,常常要把某数与该数所代表的具体物象在一起联想。值得注意的是,远古初民近观念世界中的神秘的数往往与种种巫术观念纠结在一起,所以他们的数的观念并不是一种彻底抽象的纯粹的数的概念,而始终与某些神秘的事物、物象、意向活动亦真亦幻地纠缠在一起,从而带有超经验、非逻辑的神秘性。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后人继之发挥出种种数的图示及图说,以至于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河洛学,在神秘的形式下,引申出不少天文、历算、音律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前者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后者是理性认识的对象,是抽象思维的结晶。
《周易》中的数——如河图蕴含的天地之数(55),洛书蕴含的洪范九畴之数(45),天地之数(55)减去自然数1—10的中数(5)所得之大衍之数(50),大衍之数(50)减去作为十个自然数的基础数(1)所得大衍之数的用数(49),揲蓍所得老阴、少阳、少阴、老阳之数(6、7、8、9)及其所代表的策数(24、28、32、36),乾坤二卦策数所代表的日月运行的期数(360),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总策数所代表的万物之数(6912+4608=11520)——所有这一切数,如果用今天流行的网络语言说,即古代先民用以虚拟生命世界及指导人生实践的大数据。王振复,2006年:《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也有生的喜悦,爱的挣扎,……有轰轰作响的来自远古的回声……更有《周易》原始巫术文化的童蒙智慧,犹如晨星闪烁,撩人心魄,它牵引我们上下求索的文化心魂跋山涉水,寻访探问,渐入佳境。
易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八卦原型是在龟卜蓍占的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种见解的依据是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对古代奇字提出的数字卦假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随着社会活动复杂程度的增加,八种卦象不足以涵盖日趋多样的占筮内容,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推演,形成六十四卦,以便满足占筮活动应对复杂的事物及变化的需要。其实,沉默也是一种言说,一种让人感到敬畏的言说。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此种极深研几、深刻洞察宇宙本质和事物变化几兆的哲学,无论对于沟通天下人的理想,还是成就天下伟大的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本来很简单,是说大为亨通,占问有利。经过《易传》的语义转换和理论提升,《周易》古经象、数、辞的具体意象、特殊语境渐渐变得模糊起来,通过理论思维的抽象不断被形式化、德性化、哲理化。《系辞下》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乾、坤二卦的《象传》因象体德具有典型意义,其他各卦皆可以此类推。不论传统关于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的说法是否属于历史的真实,先有八卦,再由八卦两两重叠为六十四卦的逻辑递进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此种演变是基于占筮活动本身的需要。(张政烺,第4页)据此似可以推断说,数字卦是《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原型。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占得此卦,意味着大吉大利。当然在断占和解释时,可能需要以类比作为中介以便从特殊过渡到普遍,或从爻辞的特殊与筮问的特殊间建立起二者的关联,……筮辞的这种文本化,标志着学会使用文字的中华民族开始努力谋求从经验中把握普遍原理,并通过文字把这种把握凝结为普遍形式,尽管这种提升和凝结仍然包裹在神秘的外衣之下,仍然受到卜筮活动的内在限制。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卦爻的德性,方正而智慧。
有了这样的理解,《周易》的象数辞不再具有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及先民占卜活动的具体性,而被转换为天地自然的象征,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的节律及圣人思想意志的表达。筮是一种神秘的术数,《左传》僖公十五年云:筮,数也。在自然诸原理中第一是‘数理,他们见到许多事物的生成与存在,与其归之于火,或土或水,毋宁归之于数。传文讲的是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及揲蓍求卦的方法。但是,把客观对象放在数量关系中去把握和认识,用数模拟和解释大生命世界的时空秩序、因果关系、存在状态及发展趋势,本质上是契合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说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们不去管它。随着理性成熟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数渐渐远离它的生活原型,变成抽象的符号和纯粹的思维形式。
《易经》成书后,原始思维的情形有了明显不同。(《系辞下》)又说: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偶数六,奇字形制像一竖着放宽的小于号,进一步拉开放平即——。有人把《周易》形容为中华古老文化的黑洞,一种玄妙黑暗而无底的深渊,似乎无论你向它投入多少,它始终沉默不语。
(2)《周易》是反映宇宙普遍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书。这样一来,人们占筮时只要把筮得的卦象结果与卦爻辞对检即可。这里虽然没有直说数来源于圣人观物取象,但八卦之象与奇偶之数密不可分,说八卦来源于圣人对天之象、地之宜、鸟兽之文及人的身体的仰观俯察、远近取譬,间接地也就道出了数的原型与自然现象(象)的关联。《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 《周易》古经卦爻辞主要保留下来的是殷末周初先民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场景,诸如渔猎、农耕、商旅、战争、祭祀、婚姻、争讼等。《周易》有三才之道,老子说三生万物。
数被异化的认识论根源正在于此。不断问世的出土实物表明,镌刻于殷周甲骨、青铜器或汉代墓葬竹简上的数字卦,是比较可信的阴阳筮符的前身。
数观念的形成对于人类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照闻一多、李镜池的考释,乾本当为斡,是北斗星之专名,《乾》卦属于星占。
他们认为‘数乃万物之原。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而合同以化者,各自为体,皆可效法之以利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此种形而上的道,其哲学解释的逻辑空间很大。从《易传》上述揲蓍衍卦的数的运算原理来看,尽管天地之数大衍之数还保留着成变化而行鬼神的神秘性,认为天下之能事都可以通过如此推衍来解决,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大衍之数的作者一再有意识地将揲蓍衍卦过程——四营中的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与天地自然中的两仪(阴阳)、三才(天地人)、四时(春夏秋冬)、闰月对应起来,将《乾》《坤》二卦之策数(360策)与一年日月运行的周期数(360日)对应起来,并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策数(11520)当作万物之数。
经过《易传》的定性与提升,《周易》不再仅仅是一部占筮之书,而是成为表达圣人智慧、深刻哲理、忧患意识,能够经世致用的一部哲学经典。四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互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数字化时代。
抽象化、类型化、形式化的数观念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反作用于人类的精神活动,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模拟物象、把握物象的思维范式,或人类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在指导人的生活实践中释放出巨大的理性力量。自然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海量信息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技术及超大功能计算器生成大数据,此即万物皆数。